近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慢病遠程與智能管理分會成立會議在沈陽以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隆重召開。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楊勇常務副秘書長宣讀了成立慢病遠程與智能管理分會的批復,以及主任委員和總干事的任職批復。為結合臨床科研多方優勢,積極推動慢病遠程與智能管理發展,實現慢病管理向智能化醫療服務方向轉型,實現醫療資源貫通,信息互通共享,推動遠程醫療服務的開展,加強學會的學科建設,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任命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擔任慢病遠程與智能管理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孔羽主任擔任總干事。
總干事孔羽主任宣讀擬成立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慢病遠程與智能管理分會預備會的決議,并主持了大會選舉,全體委員舉手表決,全票通過首屆慢病遠程與智能管理分會委員78名,常務委員32名,總干事1名,副總干事1名,副主任委員12名,主任委員1名。副主任委員包括(按姓氏筆畫排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教授、上海瑞金醫院王繼光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張燕教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楊毅寧教授、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武少杰先生、上海復星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胡航先生、武漢聯影智融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姜植銘女士、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袁洪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郭樹彬教授、清華大學唐杰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梁長虹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董建增教授。
▲劉維林會長為當選主任委員馬長生教授、總干事孔羽主任頒發證書。
▲馬長生主任委員為到場副主任委員頒發證書。
馬長生主任委員發表講話。他表示,今天是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慢病遠程與智能管理分會的成立會議,對此感到由衷的激動,這來自于慢病管理的巨大進步。全國的創新黃金時代仍在進行中,未來二十年所能改變的,正來自于現在所做的努力。慢病遠程與智能管理分會是一個專業的學術機構,創新是其主要內核,在劉維林會長的指導下,以及各位副主任委員、常委委員的共同努力下,今天各方相聚東軟,和企業共同見證分會的成立,這代表著慢病遠程智能管理分會的嶄新形象和理念,對與會的青年委員和專家學者具有很大的啟迪,并逐漸形成一支強大的力量,讓中國的醫、教、產、學、研獲得更大的發展,幫助中國的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總會領導下,分會的成立將有利于臨床與企業的相互合作,促進人工智能醫療管理的發展,最終造福成千上萬的患者和健康人。
劉維林會長發表講話。他對慢病遠程與智能管理分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新當選的馬長生主任委員、各位副主任委員、總干事以及常務委員等表示誠摯的感謝和祝賀,向為本次大會提供支持的東軟醫療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表示,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成立37年來,為學術研究社會服務組織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實現健康老齡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科技創新不斷涌現,醫學與健康管理的融合正在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驅動力。慢病遠程與智能管理分會的成立,極具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標志著我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和突破。首先,分會將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加強學術研究和交流,推動慢性病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提高老年人慢病防控水平,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更加精準、人性化的醫療保健服務。其次,分會的成立將推動醫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入融合,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遠程醫療和智能醫療成為了醫療健康領域的熱點和趨勢,分會將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建立智能化的健康管理平臺,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和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讓老年人享受到更好更健康的晚年生活。同時,分會的成立,將促進跨學科的合作與交流,特別是產學研用的有機結合,分會將積極加強與相關學科的合作,推動共同研究和交流,為慢病管理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手段,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開創慢病遠程和智能管理的新局面,為老年人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成立大會結束后,全體參會代表合影留念。
成立大會結束后,進入了主旨論壇環節。姜植銘女士、尹新女士主持了會議。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劉維林會長發表會議致辭。劉維林會長談到,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慢病遠程與智能管理分會的成立,這是在全體會員的共同努力下,邁向慢病管理研究與實踐領域的一次新的飛躍。分會的成立,旨在推動學術研究與實踐的融合,將遠程醫療、智能健康管理等現代前沿科技與慢病管理緊密結合,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智慧化、精準化、高效率的健康管理服務。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慢病問題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健康領域的一大挑戰,而作為老年人口眾多的中國,更是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健康困境,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思考、探討,并策劃具有創新性和高度科技化的解決方案,以提高慢病管理水平,為人民的健康福祉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遠程醫療和智能管理是慢病管理領域的重要內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廣度,向我們展現其無限的潛力,遠程醫療能夠彌補時空的局限性,使醫療資源更加公平分布,讓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惠及每一位患者,而智能化的慢病管理系統則能夠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實現患者的個性化健康管理,為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搭建更全面、更精準的平臺。技術的進步和探索將為慢病管理開辟新的發展空間,為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帶來巨大的突破與提升。本次會議不僅是慢病管理領域的學術盛宴,更是一個平臺和橋梁,為行業內的各個領域專業人士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的機會,通過專家學者的分析和研討,我們可以共同思考慢病管理的未來發展路徑,共同探討慢病的研究方向,攜手促進學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持續創新,為老年人的健康福祉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分享了心血管病人工智能管理的相關內容。馬教授強調,隨著我國的老齡化負擔將進一步加重,心血管病AI將成為我國戰略性關鍵核心技術。此外,馬教授介紹了浙江衢州“助老三件事”與“行走的醫院”。“助老三件事”是指助餐、助潔及助醫。“行走的醫院”是指以鄉鎮衛生為實施主體,采用“互聯網+醫療”模式,為老年村民提供醫療服務,達到“行走的醫院”四個“一”目標:“一呼就應,一看就準,一準就好,一好就笑”,帶給參會學者很大的啟發。
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CEO武少杰介紹了影像醫學的發展與未來臨床應用的結合。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臨床醫學的進步,可提供更可靠、更詳實、更完整的診斷依據,加強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能力,支持更全面的療效評價和治療方案優化,推動臨床診療模式的變革。在未來,醫學影像設備將向更精準、更綠色、更快捷、更智能、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發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郭樹彬教授從建設背景、建設目標、建設方案和保障措施四個方面,分享了基于5G互聯網醫學應急、急救系統建設的有關內容,旨在提供互聯網時代現場救護的信息化支持。在“健康中國”戰略指引下,新興信息技術將推動醫療健康服務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完善醫學應急、急救啟動模式,改良醫學緊急事件救援運行模式,構建患者端建設方案、醫學應急志愿者端建設方案以及醫療機構端建設方案,通過改革與創新舉措來不斷擴大急診醫學外延,并通過多方面合作來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董建增教授介紹了心梗預警“烽火臺”。董教授提出,減少冠心病死亡的三道防線分別是:不發生動脈硬化或動脈硬化穩定,避免心肌梗死,發生心肌梗死后科學救治。理想的生活方式可降低疾病風險,半數以上的心腦血管疾病可以預防。心梗的預防主要在于管控危險因素、避免動脈硬化,識別先兆避免心梗,發生心梗后準確識別、科學就診。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袁洪教授分享了高血壓數字與網格化醫防融合管理模式應用與推廣進展內容。袁教授介紹了數據驅動的高血壓院內慢病管理系統(DGBP1.0)、數據驅動的高血壓等慢病醫防融合管理平臺(DGBP2.0),以及高血壓數字化醫療技術的架構組成(“122335”系統),并探討工作、質量、結果評價的重點——建立全鏈條指標體系,開發了一系列基于數字化決策與管理軟件的類醫療器械,配合政府主導推動數字驅動高血壓患者的管理目標,走出一條高血壓患者的家庭自我管理的創新之路。
主旨論壇后,分別開展了三場精彩的分論壇學術活動。分論壇1以慢病遠程管理為主題,分論壇2以慢病智能管理為主題,分論壇3以慢病智能診療技術研發為主題,慢病領域的眾多專家以及人工智能與遠程管理領域的企業家進行了專業深入的學術講座,并開展了熱烈的討論。